
欢迎您的参与
您已提交成功!
目录
• | 创意提案是丰田理所当然的原点 |
• | 比奖金更让人开心的事 |
• | 其实懒人更有创造力! |
• | 关键是上司的态度 |
• | 效率和生产性数字所蕴含的意义 |
• | 以创意提案为核心,持续扩展的良性循环 |
• | 印象最深的创意提案是…… |
“若要讲述有关创意提案70年历程的故事,或许该去采访一下河合老师傅。”
在本系列连载策划初期,专栏编辑还在为采访人选犯愁时,丰田公司内部隶属于TQM推进部的负责人如此提议道。
随后,我们立刻向河合老师傅提出了采访申请。随着采访的深入,记者发现河合老师傅的每句话都堪称金句,非常值得被记录和共享,因此决定要以特别篇的形式,向各位读者分享这位大前辈积淀60余年的人生智慧与真知灼见。
· 从最初在丰田汽车培养所接受的教育开始,以创意提案为代表的各种改善活动,便作为丰田的DNA深深扎根在了自己的心中。
· 创意提案奖励制度不仅是制度,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。
· 并且该制度对提升一线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关键作用。
· 创意提案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,还能给工作人员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,激发进一步改善的热情,形成良性循环。
· 涓滴改善终将汇成改革洪流。
接下来,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为何河合老师傅会说出这些话。
河合老师傅
今年,是我进入公司的第63个年头。想当年我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丰田事业者培养所,那时还没普及高中制度呢。我记得入学后的第一堂理论课,老师教我们的就是怎样写创意改善提案。
彼时的丰田要钱没钱、要设备没设备,只能靠智慧来制胜。
提出创意提案就能拿到奖金,如果书写得规范,且有详细的量化数据作支撑则会获得更高的评价,奖金数额也会增加。当年,前辈们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学:
“譬如消除通道中的凸出物,让人能够顺畅直行,这也是一种创意提案。但你不要简单地写‘通过时从5步缩短到了3步’,而是要将其换算成‘每步用时0.5秒,改善后效率提高了多少秒’。”
从公司层面来讲是“改善”,而个人提出创意想法时则被称为“创意提案”。小小的创意提案积累起来就会变成大的改善。而没有改善就不会成就改革,也不会形成丰田生产方式。所以,对于丰田来说创意提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,亦是原点。
年轻气盛时我常常和工作伙伴较劲,一个月能写五六十份创意提案,结果导致奖金比加班费还多。当然,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冲着奖金去的,但最开心的还是听到同事们对我说:“河合的改善真是太棒了,工作轻松多了!”
当时,我上白班。只要我提出了什么改善建议,夜班的同事们就会去实践。那时我每天上班最期待的就是听听他们的反馈。不过后来自己当了工长,由于部下们连午休、回家时都在比赛写提案,这下需要评分的我可就笑不出来了。(笑)
以前我们公司搞过邀请员工家属来职场参观的活动。有位手指残疾员工的妻子来参观时,突然问:“这里的烧结滑动是什么原理?”她的丈夫和其他员工做着完全相同的工作,但只有她问出了这样的问题。
我吃惊地问她:“您怎么会懂这么专业的术语?”随后得知,她丈夫在家喝啤酒时,她闲着没事就帮丈夫写创意提案表,得到的奖金夫妻俩对半分。
在这个过程中,她就把专业术语全记住了,还跟丈夫说:“你的酒钱就靠创意提案赚,我收代笔费。”她还表示这个过程特别有意思。(笑)
培养过部下的人就会明白:热衷创意提案的人成长更快,因为他们时刻保持着问题意识。此外,往往是懒人更擅长创新,因为他们整天琢磨怎么省力、怎么提前收工。
在工作上敷衍了事是偷懒,但要想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,反而需要绞尽脑汁。只懂按要求做事的人永远迸发不出智慧。
世上没有比照本宣科更无聊的事了,这么做只会让我觉得痛苦。
“历来如此”“以前定的规矩就是这样”,这些都是拒绝改善的人喜欢说的话。
这跟小孩追问“为什么”时,大人怒吼“吵死了,闭上嘴”一样。所以新人反而常能发现“为什么要这么做”的盲点。
不懂就问,去前工程、后工程那里请教,这样的人进步最快,也最受部下崇拜。这才是真正的培养人才。
河合老师傅的办公室里有着数不清的照片和纪念品。
不过,年轻人一上来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改善。哪怕他们提出的只是优化文件传递路径这样的小提案,上司也要真诚称赞,因为如果上司不拿出这种态度的话,部下很快就会失去提建议的热情。
就算觉得可能会失败,也要让他们尝试。我几乎从不说“NO”,不管谁提什么方案,我都会说:“很好啊,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!”
总有人说现在年轻人太老实温顺,但其实两代人的干劲没差别。关键是如何激发他们内在蕴含的能量、如何让工作变得有趣。要通过改善活动让大家共享喜悦,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。
这正是丰田一线DNA的精髓,必须代代传承。
如果能轻松迅速地完成工作,自然能提升生产性,但这绝不是压榨劳动力。很多人听到“丰田生产方式”,就下意识以为是对效率和生产性的一种严格管控,但其实所谓对数量的要求,并不是只看数字的,它代表着“改善的里程碑”。
比如设定“今年生产效率提升103%”的目标,那么原本有100人的部门就要思考如何用97人完成同样工作,能做到的话就代表生产性提高了。这时,首先不能盲目赶工,要合理安排工作。
“三步并作两步走。”
“三人干的活两人来干行不行?”
“太重抬不起来的话,可以想一些方法,用点巧妙的机关。”
“需要用手感与诀窍的部分就做好指引,让员工们能简单上手。”
要持续进行这些细微的改善,这才是真正的改善目标指数。重点不在于先设定生产性要提高多少百分比,而是在于思考:生产性要提升3%的话,如何在减少3个人的情况下照样完成任务?
如果一开始不抱着让人轻松的目的去做事,肯定不行。光想着提高效率、给公司降低成本而强行改善,只会导致不合理的情况。改善的关键在于让其自然发生。
比如新人在标准作业中总是蹭脏膝盖。这时候问一句“为什么会脏?哪里蹭到的?”,他们自己就会注意到装配时膝盖一定会顶到设备。一句提示,就能让当事人自己找出那些看着别扭的小动作。改变这些小动作,工作自然更轻松。
给出这样的提示,人自己就会开始想办法改善。
这种改善要在职场里持续推进,就算换人了,下一任也能接着做。反复积累下去,随着职位提升、业务范围扩大,效果自然越来越大。
每个人都拥有创意提案,是这一体系的根基。在此之上,通过QC小组(创意提案的小团队改善活动)进行改善以解决更复杂的难题。
在创意提案推进的过程中,会产生很多交流。前辈会说“再优化下这里”,上司则鼓励“既然能做到这种程度,其他部分也能搞定吧”。
丰田有句话叫“改善后即是改善前”。改善不是终点,而是从这里开始越做越大。
有很多公司外的人会问我们:“为什么你们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么多的改善?”但其实我也答不上来。因为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这种把改善当作理所当然的世界里。不过,这样去跟公司外的人说,有时候也会显得不太礼貌。
去演讲或参观工厂时,不说“你们这做法太浪费”,而是直接提议“一起试试改善吧”。结果往往特别好,对方自己就开窍了。
只要让人意识到“这种小事、这种理所当然的改变居然有用!”,他们就会相信自己也能做到。
改善会让大家开心,也会让大家感到惊喜。这样一来就更想去做了,也会让工作更有意义。大家的工作变得更轻松,效率也自然提高了。
要问印象最深的创意提案?那可说都说不完。
每次去工厂都会发现工厂又有了新的改善。每次去都有人得意地喊“老师傅快看这个!”,那炫耀劲儿根本藏不住(笑)。但他们的点子确实厉害,每次都让人眼前一亮。
不管什么时代,情况和环境总在变,这时候才更需要创意提案。
就算是要实现自动化,也必须先把手工操作做到极致——既安全又有品质。通过手工反复琢磨,直到谁来做都能做得很好,那个时候再交给机器人也不迟。在那之前,是不能随便自动化的。
把复杂的事情自动化,只会让系统布满传感器,变得更加复杂。一旦复杂了,就变成了黑箱,出了故障自己也修不了。哪怕去厂家参加培训,学上三个月,一年之后又会有新产品出来了。
AI也一样——关键是谁来教?涂装焊接得找比机器人更厉害的高手来教。比如,要是让写字丑的人教,机器人写出来的字也丑;换成书法大师教,机器人立马变高手。
全交给AI做反而没竞争力。所以更需要有人来教大家怎么提升效率。如果大家都是用三台机器才能做出一个产品,那就没有竞争力,我们把它变成两台机器能完成,这就是改善。而一台不够时就用两台生产,让产量翻倍。所以改善永远没尽头。
再说一遍:没有改善就没有改革,丰田生产方式也无法实现。个人能成长,全凭这种改善精神。说到底还是创意提案打好了基础。